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今年年初的疫情下,所有面对面的学术会议都被叫停时,我们都以为这是暂时的。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去世界各地旅行、与朋友和同事见面、一边喝着酒一边交流学术成果和八卦的旧习惯可能会永远消失。
但是,自疫情封锁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线研讨会和会议。就这类线上会议的公认目标而言,这些活动取得了成功:技术没有问题,演讲正常进行了,问题也得到了回答。
与线下会议相比,在线活动也展现出其他优势。由于参加线上会议的资金要求有限、且对家庭责任大或教学任务繁重的学者而言更可行,参会者增加了2到5倍。
此外,讨论环节更为民主。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点击按键提交问题,那么提问时间就不会被单个强势提问者占据。另外,不管是资金还是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成本也大幅削减。
但在线会议的弊端也非常明显。见面机会的减少意味着新合作或博士后招募的资源也会减少。没有了展会,人们也不会对展出的一套新工具产生兴趣。但我很怀疑我们能否凭这些因素向出资机构证明线下会议花销的必要性。
疫情还加速了期刊系统的数字化进程。除了最自矜的期刊以外,多年来,我们已经无需前往图书馆浏览印刷出来的期刊了。但是由于我们需要立即扩散对新冠疫情的研究,开放存取尤其是预印本服务器的地位显着提高。
在学术话语的两个分支中,传统而言,期刊对于职业发展更为重要。通知你文章被接受的电子邮件固然值得庆贺,但与之相比,会议上的演讲更难忘且充满戏剧性。虽然存在明显弱点,但出版物数量、期刊影响因子和作者引用率这样的量化数据在招聘、晋升和申请资助时对委员会来说太过有吸引力,以至于无法忽视。用绕过同行审议,发布尚未成熟的发现的网站代替上述指标的可能性还有待观察。
期刊系统建立于19世纪。越来越多学术机构成立并创办期刊以将自身定期举办的会议上所宣讲的文章集结出版。随着学术界规模的扩大,这类交流模式继续存在,但会议和期刊之间的联系日益疏远。研讨会举办得越来越多,但都不再与期刊出版相关。人们常说,当前模式下,我们会看到同一位知名人士在会上和会后发表演讲,介绍已经发表过的、众所周知的内容。
我的建议是,以适合21世纪的方式重建19世纪的流程。现在,作者将会均衡考虑论文影响力、被接受的可能性和受众相关性来选择合适的期刊。但是,所有投稿都将附带录制的口头陈述,以及幻灯片和视频。这些材料将和论文一起接受同行审议。
我猜很多审稿人会先看摘要再看演讲,因为这是快速掌握信息和质量的最佳方法。文章被接受后,编辑过的论文将被发表,而最终的演讲将在线上发布。
如果作者希望在同行审议之前公布他们的发现(也许是因为他们想在资金申请开始前发布研究结果),他们仍可以将论文和相关演讲提交至预印本网站。
对演讲的呈现可以有多种方式。对于期刊而言,一个最常见的情景是将其最近接受的演讲打造为一系列主题的专题性讨论会,并接受讨论和反馈。学界人士将能够听到对他们感兴趣的人的声音。偏远时区将是一个问题,但考虑到出席线下会议时需要全天候在会议所在地,偶尔在深夜或清早进行线上会议也没那么难以接受。
此外,还有另一个好处。我们可以首次获得在演讲开始和结束时的听众信息;这是衡量演讲者的声誉和影响力的一个新方法。这一“AI”(观众指数,audience index)至少与广受非议的影响因子和h指数一样饱含信息量。而且,既然科学出版是为了交流,那为什么要排除口头传播这一多样性呢??
理查德·奥利弗(Richard Oliver)系近期从科廷大学退休的农学教授。
后记
Print headline:?Let both sides of academic communication sp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