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中国许多大学实施的“科研奖金制度”正在引发人文社科学者的不同看法,一部分学者支持该制度,另一些人则积极表示反对。
若能在重要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有些科研人员可以从所属大学获得高达16.5万美元(12.7万英镑)的奖励。
然而,牛津大学教育系全球高等教育中心(Centre for Global 中国A片)的博士后研究员Xin Xu表示,她近日在高等教育研究学会会议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并非所有学者都对获得丰厚回报的机会趋之若鹜。这项研究基于对中国75位学者、高级行政人员和期刊编辑的访谈而得出该结论。
“这项研究的结论是,学术界人士对现金奖励计划看法不一。”她说。
“不是说有了奖金回报,学者们就一定以此为目标。他们中一些人依然会维持自己所选择的期刊去发表。还有一些人寻找国际发表机会并不是为了奖励。”
“如果研究项目适合国际学术语境,那么他们就找机会去国际上发表,不管有没有奖金。”
Xin Xu博士发表的另一项针对来自6所大学65位人文社科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有一半受访者支持科研奖金,一小部分人(14位)对此持“反对”态度,即“不会或不太会”因为奖金而寻求国际发表。同样地,有14位受访者被描述为“适应性”类别,也就是说他们虽不赞成科研奖金措施,但鉴于国内发表难度而计划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在行动方面,大多数(40名)受访者表示,他们并不试图改变现状,会努力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有16名受访者表现出“拒绝”行为,不尝试国际发表。有两位受访者,其中包括一位管理层人士,希望通过改变奖励机制或者不在国际发表的方式来表达对自己的“反叛”。另有7名学者采取了“改革”的方法,在寻求国际发表机会的同时积极探索科研奖励机制改革。
Xin Xu博士称:“一些学者表示不怎么在意学术奖励制度,因为它并不能反映出自己的科研动力,那就是对知识的追求。”此外,她也表示,人文社会学科的奖金通常低于自然科学研究,这也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
Xin Xu博士补充说,有部分学者担心学术奖励机制会造成不公平,因为奖金通常青睐于声望更高的期刊;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对有时在国内难以获得发表机会的学术新人而言,鼓励国际发表让研究系统变得更公平。
同时,有些受访者强调部分学校的奖励计划看重数量而非研究质量。
Xin Xu博士建议大学“让更多研究人员参与政策制定”,这样他们有机会影响科研奖励制度的规定,以确保该制度促进学术研究。
ellie.bothwell@timeshighereducation.com
本文由Jing Liu为泰晤士高等教育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