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阅读英文原文
一位校长近日表示,由于待遇水平很低,一些地区的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做研究工作。
着名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的发言引发网络热议。
“中国40万的博士生像乞丐一样在研究工作,他们每个月的收入就是3000多块钱(约347英镑),”他说:“3000多块在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地方就是像乞丐一样。我说能不能......使他们每个月的收入达到1万块钱。”
由复旦大学举办的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是一年一度的盛会,顶尖经济学家和战略家汇聚一堂分享对中国发展前景的看法。
刘教授估计,他的提议将带来400亿财政支出,这“在我们的刺激计划算什么”,但是有助于“把我们的这些博士生能够真正培养成顶级人才,让他能够真正安心地进行研究,同时他也能够正常地进行支付”。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同意“需要提高博士生的待遇”。
他说:“特别是帮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博士生——他们一般通过资格考试、完成课程学习——应该获得理所应当的劳动报酬。”
现行的公布于2017年,当时财政部与教育部的文件要求提高全日制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其中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而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
深圳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李科浪向泰晤士高等教育表示,“目前博士生待遇总体上是偏低的,而且地域差别比较大”,西北地区博士生的待遇比东南相对发达地区博士生更少。
上海市统计局的显示,2021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8027元,人均消费支出为48879元。在深圳,这两项分别为70847元和46286元。
据李先生介绍,博士生的待遇构成可分为叁个部分:一是基础部分,如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这个是每个博士生都能拿到的。二是竞争性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需要凭借学业水平竞争获取。叁是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获得导师的资助,其差异性更大。
“在深圳大学,学校补贴了一部分基础津贴;学校还设立了丰富的竞争性奖学金,优秀的博士生每年可以拿到10万元以上,甚至更多。”他补充道。
在被外界认为“很大方”的南方科技大学(厂鲍厂罢别肠丑),博士生每年可享受10万元的补贴,还有博士生可通过课题组和论文发表奖励获得25万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科大员工证实了这些数据,但补充说,补贴计算方式“并非简单地让所有学生得到一样的资助”,表现优异以及在校内有诸如助教等职责的学生能得到更多。
至于如何提高标准,华中科技大学的彭博士表示:“不同地区有差异性是应该的,主要依据不同地区生活费用的高低。”
“但更重要的是看博士生的实际劳动工作量,工作量更高的应该提高标准。”
李先生则强调了提高博士生待遇要与博士教育综合改革结合起来考虑,他说:“一方面,国家、地方、学校都要重视,增加投入,提升博士生待遇;另一方面,博士生待遇低与导师有很大关系,导师没有项目、没有经费就不能招博士生,否则拿什么培养?”
“同时,要压实导师责任,倡导导师从科研和生活两方面关心和指导学生,这也是博士教育的特点决定的。”